一瓶酒的“旅行”,看口岸通关便利化
国内每进口4瓶啤酒,就有1瓶从厦门口岸进口,这正是得益于厦门检验检疫局推出的进口酒快速检验检疫模式。
今年夏天,一柜又一柜进口喜力啤酒从海沧口岸登陆,并快速分拨销往省内及浙江广东等地。“有一回,公司一周内进口了100多个柜,每个柜装着2300箱~2800箱的新鲜喜力啤酒。”厦门汉连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朱云彪感叹地说,厦门口岸给他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快,每次酒都能快速地从海沧口岸进来,快速通关、仓储并配送出去。
“快查快放、快速核放”,在企业诚信申报的基础上,厦门海沧检验检疫局对集中查验的进口酒,通过移动检验检疫终端实现查验、取证、拍照、记录四合一,在查验现场完成“即验即放”。
当然,“随检随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过往,进口酒到达关区还要制作中文标签,耽误大量时间,而现在,海沧将监管前置,通过“进口食品标签咨询服务平台”,酒还未到港,中文标签已经做好了,大幅度缩减了进口酒通检时间,企业在一个工作日内就可办好标签备案。
一瓶酒的“旅行”,折射的是自贸试验区带来的变化今年来,受各项进口酒快检措施带动,进口酒呈快速增长,厦门口岸已经成为国内啤酒进口市场的第一重镇。
不仅啤酒“受益匪浅”,位于东南红酒交易中心内的“酒类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也借助自贸试验区快速发展壮大。2015年1至10月,东南红酒交易中心在海沧港的进口量已达1.3亿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185%,预计全年进口额将突破人民币5亿元。
商事主体信用体系“护航”,宽进严管激发市场活力
“一证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了审批环节,缩短了审批时限,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企业设立实现立等可取。然而,相较于“放宽”,后续监管压力更考验行政部门的智慧。
在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看来,企业“松绑”后,政府要“接得住、管得好”,同时推进法律法规等配套措施建设,其中信用信息监管成为厦门片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突破口。
数据显示,自9月上线运行以来,“自贸区商事主体信用平台”收录了厦门自贸片区内14822家商事主体信息,企业年报公示率97.43%。目前正收集信息数据,包括数据分析、信息查询、新设主体展示、抽查信息公示、地址查询五大栏目。
事实上,厦门市一直致力于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升营商环境的建设。“厦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收录了全市36万多家商事主体的登记备案信息和上万条信用信息,涵盖了网上登记、年报公示、信息查询等七大功能。该平台以立法形式确立了该平台作为向社会公示商事主体登记和信用信息的法定载体地位,得到了工商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厦门正积极主动对接国际标准,成立国际商事仲裁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构建与国际接轨、市场化运作的纠纷仲裁与协调机制。成立两岸知识产权智库,出台片区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办法,帮助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评议手段研判产业技术趋势、预测产业市场与创新发展空间。出台了《司法服务保障厦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等,推进《厦门自贸试验区条例(草案)》起草工作,启用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与司法保障中心,提供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海事海商等法律服务与司法保障,率先构建与国际接轨、市场化运作的纠纷仲裁与协调机制。
率先全国推行国地税一窗联办,率先全国推出税控发票网上申领、“手机领票”服务、税收服务自助双向电子取件模式等举措,促进纳税便利化。实施“税银互动”,319家企业获得10.7亿元的纳税信用贷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更加注重企业的感受和需求。组织召开了贸易物流、金融类金融、在建项目等多场企业座谈会,了解企业对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效的感受和企业的政策需求,梳理收集了近40个涉及金融创新、通关便利、项目建设的问题及建议,并逐一协调解决。通过企业座谈等方式,80%企业对厦门片区推出的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很熟悉,满意度达9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