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近7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标志性改革创新举措给企业带来哪些便利?
“互联网+”助力,企业足不出户办业务
对厦门外代报关行来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给企业业务办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出入境船舶申报为例,过去国际航行船舶需在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4家口岸联检单位分别办理手续的状态,如今只需要登录“单一窗口”信息系统一次性录入申报信息,就可以分别发送到4家联检单位的系统,实现“一单多报”。
如今,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平台上,汇聚着商务、口岸、发改、建设、规划、税务、金融、外管、港航等36个相关部门,整合行政服务、联合审批、信用体系、智能监管、金融保险等内容,提供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金融服务、贸易许可、“关检三个一”、政务服务、对台专区、“一带一路”等七大服务功能,已运行48个服务项目。
据统计,平台直接服务的口岸生产运营、国际贸易、物流企业和中介服务企业3700多家,间接服务的外贸企业1.5万多家,日单证处理量3万多票,数据申报简化率达32.7%,申报效率提升50%以上。
免于香港“一日游”,助力航空维修业“腾飞”
按照传统的业务模式,飞机发动机维修业务要采用香港“一日游”的方式,“两进两出”物流成本较高;如果直接运至厦门太古维修,则维修使用的保税零部件将征收进口环节税。
今年9月,厦门太古公司接到美国通用包修协议下的一台东航发动机的维修订单,厦门海关与东航的主管海关(上海海关)进行密切沟通,协助该公司打通流程,允许该发动机直接从上海运至厦门太古维修,不再转运香港,且维修用的零部件享有保税政策,免征进口环节税,企业因此节约了数十万元的物流费用,且时间缩短4天,避免重复征收海关税收1000多万元,该模式为厦门打造亚太地区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创造更好条件。
厦门航空维修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亚太地区的领头羊。为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支持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厦门海关采取“修理物品+保税仓库”监管模式,以联网监管方式为核心,整合了维修物品、暂时进口货物、保税仓库货物等飞机维修相关的监管业务流程,建立一体化监管制度,促进飞机及零部件维修业务的发展。此项创新举措在福建省自贸试验区第四批评估通报中被评为全国首创。
“量身定制”航空维修监管办法是厦门海关创新监管服务的缩影之一。片区挂牌以来,厦门海关已落地实施的监管创新举措61项,其中7项经过第三方评估为全国首创,8项创新措施列入福建省改革创新成果在省内推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