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合作加快对外开放,推进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逐渐向“工笔画”推进,福建“海丝核心区”也正呈现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草庵寺坐落在福建省晋江市郊的华表山山麓之上,寺内的摩尼光佛是世界上唯一的保存最好的摩尼教遗迹。如今,草庵寺已成为泉州乃至福建省海丝文旅的一张重要的名片。图为草庵寺全景。记者 魏培全 摄
人文交流续写“海丝”新故事
六月夏至,古城泉州,新落成的大剧院里《马可·波罗》歌剧成为首演剧目,重现着十三世纪旅行家马可·波罗造访泉州的传奇经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
来自印度的博士后苏尚克正是福建“海丝”建设的参与者。从2018年3月成为中科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引进的外籍博士后以来,他不仅学会了手机打车、手机叫外卖,更热衷于参与端午“抓鸭”、中秋“博饼”、元宵赏灯等特色民俗活动。
在苏尚克看来,“一带一路”是合作创新之路,也是人文交流之路。目前,他所在的研究所正联合国际团队申请“一带一路”科研项目,加快推进无人驾驶与通信技术的研究,他说:“我们希望利用新技术为中国和印度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缓解交通压力,用我们的知识为各国百姓创造更多便利。”
近年来,越来越多类似苏尚克的外国人造访福建。2005年,来自日本京都的建盏爱好者水出勝到福建从事贸易,偶然间发现福建独特的建盏工艺,随后则在德化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钻研技艺,烧制盏坯。如今,他的建盏已成为国内外收藏界追捧的精品。
目前,德化已建成10个外来艺术家驻地创作基地,来自德、法、韩、日等国的上百名艺术家纷纷造访。德化县委书记梁玉华介绍,通过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引进国内外艺术家开展创新,德化正通过传统工艺文化续写着千年“海丝”的当代新故事。
经贸合作打通全球产业链
2019年伊始,埃及政府与来自福建的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利用网龙现有的数字教学技术和设备,在未来3年完成埃及国内26.5万间智慧集装箱教室的建设。
这款智慧集装箱教室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引起国内外客商的关注。“教室配有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和互动白板等,可以实现便捷安装和搬运,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用较低成本快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及。”网龙首席执行官熊立介绍,该产品正是公司走向“一带一路”的最新尝试之一。
在侨乡福清,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企业组建食品行业产业联盟,在国内及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地先后规划多个食品工业园区和种植养殖基地,将具备本土优势的食品产业链延伸至“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所有共建国家共同的发展机遇,也是每个城市深化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福清市委书记王进足表示,目前福清市已与相关国家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加快推进规划与建设,实现合作共赢。
福建省发改委统计,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和境外分支机构已达2594家,协议投资额超过323亿美元。今年前5月,福建省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长10.6%,“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已成为福建深化对外开放、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构建全方位合作的“海丝”新枢纽
2018年12月,由多家企业在厦门共同发起成立“丝路海运”联盟的倡议,已得到超过100家国内外港航物流、商贸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积极响应。截至今年6月10日,34条“丝路海运”航线累计开行593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6.28万标箱,同比增长10.07%。
福建不仅加强“海丝”人文与经贸合作,更加快探索机制创新。
以福建省政府与国家航天局联合发布的《卫星应用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总体方案》为例,方案通过卫星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在福建着力打造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截至2018年12月,该中心已具备国产26颗卫星(遥感)数据的实时接收、存储、处理、分发服务能力,数据覆盖海丝沿线闽、浙、粤、桂、琼、川及港澳台地区。
“未来我们的卫星通信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一带一路’更多领域,让创新技术真正实现合作共享。”作为参与海丝卫星数据共享的民营企业代表,达华智能公司副总裁王中民表示,在该公司自有的高通量卫星轨位资源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许多渔船已经可以在海上实现上网,大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生活水平。
福建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福建省将持续发挥优势、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打造“丝路投资”品牌,发挥人文优势探索民心相通有效路径,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