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台21条政策 奖励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平稳增长 厦口岸单位积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连日来,厦门港2017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一千万标箱的喜讯,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其中,厦门港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更是航运企业、货主的热议话题。

12月21日,记者分别采访厦门海关、厦门检验检疫局、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厦门海事局、厦门市口岸办等部门单位,了解我市近年来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的具体做法,透视厦门港业务量实现平稳增长的动力所在。

另外,记者还对六位港口职工进行专访,他们中,有见证集装箱业务开展初期的退休老职工,有坚守港口人“工匠精神”的全国劳模,有十余年在高空作业的一线桥吊司机……在他们的身上,总能找到厦门港人不断拼搏向前的精神。

厦门海关

深化改革谋发展全力压缩通关时间

推出83项改革创新举措,15项被评为全国首创

近日,厦门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对一票出口至欧洲的婴儿服装共同进行查验,避免了企业人员两次到场配合,同时码头移柜、掏箱作业也由两次减为一次。

厦门海关深入贯彻“三互”大通关改革,在全国率先启用关检“一站式”查验场,实现查验设备、技术力量等资源的有效共享,也可避免企业人员多地奔波。据测算,该模式平均每票货物可缩短通关时间40%,节省人力资源50%,平均每标箱节约费用约600元。同时,入境船舶可“一次申报”,也改变过去需在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4家口岸单位分别办理手续的状态。

关检“一站式”查验场仅是厦门海关贯彻落实国务院、海关总署决策部署,助力厦门港跨越式发展,大力压缩通关时间的一个缩影。“互联网+自主报关”、税款移动支付、海关查验网上预约……近年来,厦门海关深耕自贸试验片区沃土,紧跟科技潮流,勇于先行先试,陆续推出83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15项被评为全国首创,深受企业好评。

数据显示,以今年10月份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为例,厦门通关时间比全国平均少6.48小时、0.46小时,同比分别减少7.18小时、0.82小时,压缩比达59%、70%,超额完成压缩通关时间三分之一的规定目标。

厦门海事局

维护辖区水上安全形势稳定

今年成功避免4起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的搁浅险情

近日,厦门港主航道扩建四期工程顺利通过厦门海事局通航安全核查。该航道按20万吨级航道建设,是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进出厦门港的“咽喉要道”。

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厦门海事局主动提前介入各项论证及评估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意见;施工阶段也强化监管,要求各方严格落实各项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在细致指导和强力监管下,该工程按工期圆满完工,施工期间未发生任何海上交通安全事故。

近些年来,随着到港船舶不断增多、船型不断加大,厦门海事局充分发挥海事专业优势,强化安全监管服务。今年前11个月,厦门海事局VTS中心(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共接收船舶报告497831次,跟踪监控船舶272874次,提供信息服务264884次,进行交通组织172958次,保障集装箱船及其他船舶安全进出厦门港。

现在,厦门海事局已形成“提前召开安全协调会、密切监控实行临时交通管制、通过海岸电台播发航行警告、安排护航和清障”等常态化保障机制。今年成功避免了4起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的搁浅险情,出动船艇、人员共巡航6688小时、78571海里,海上“清网”“净海行动”等联合执法也强化了厦门湾平安海域建设。

厦门检验检疫局

打造“智慧口岸”提高通关效率

推出52项创新举措,11项被评为全国首创

12月13日,一艘货轮停靠在海沧海隆码头,巨轮上方忽然闪现出一个灵巧的白色身影――无人机。两三分钟后,它完成熏蒸残留检测,并当场给出检测结果。这是全国口岸首次开发使用此类无人机。

在信息化基础上,厦门检验检疫局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优化通关流程。今年11月起,该局对入境货物全面实行“审单放行”,近八成入境货物经审单合格评定后直接放行,无须进行现场抽查和实验室检测,大大提升了通关效率。

同时,厦门检验检疫局着力推行“审单前置+即报即放”工作模式,一方面为报检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实施全面预审核;另一方面,对于自主申报与现场查验不符的企业,实施约谈制,必要时加严查验,并引入信用等级评估。新政实施一个月来,厦门口岸共对3100余批入境货物实施“审单放行”,受惠企业500余家,其中进口食品入境通关时长下降近60%。另外,借助自贸片区改革先行优势,厦门检验检疫局在2014年至2016年间先后推出52项创新举措,11项被评为全国首创。

如今,随着口岸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选择厦门港。以进口酒为例,2017年1月到11月,厦门口岸共进口酒2.86亿升,约4.2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97%、48.10%,厦门口岸已成为全国第三大进口酒口岸、第一大进口啤酒口岸。

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精准精细服务提升港口竞争力

启用无纸化申报系统,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

从2015年起,厦门边检启用《船舶出口岸手续联系单》无纸化申报系统,进一步打通无纸化通关的“最后一公里”。估算下来,平均每艘船舶至少可为船方节省往返边检窗口提交单证、办理手续时间30分钟以上。

去年3月,在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市口岸办的统一协调下,口岸单位共同推进“国际航行船舶出口岸联系单无纸化”,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

长期以来,厦门边检总站积极响应省、市关于加快口岸“大通关”和“单一窗口”建设的号召,扎实推进“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将全国首创的船舶和集装箱“网上报检”系统等边检通关服务平台接入电子口岸平台,为船舶通关提供“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的优质高效通关服务。

面对企业现实需求,厦门边检致力于精准、精细服务。比如,在口岸安全管理方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企业强化码头安保管理,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并在全国边检系统率先开展警务区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实行“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5+2”工作制度,“白+黑”24小时全天候在线……顺应口岸“大进大出”的发展态势,厦门边检不断在优化政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努力,以“中国边检,阳光国门”的品牌,助推口岸吸引力和竞争力。

厦门市口岸办

“组合拳”助力港口跨越发展

网上报关比例突破99%,报检比例实现100%,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厦门市口岸办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积极采取“降成本、补短板、优环境”系列措施,提升港口经营建设水平,助力厦门港晋升“千万标箱级”大港。

如今,无纸化通关在厦门口岸已经实现了海、空、邮运各现场全覆盖,“读秒”通关已成口岸新常态,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红利。

从2015年4月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到如今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厦门口岸建立起一个现代信息化平台,打通申报数据信息壁垒。在厦门口岸,船舶进出口岸、跨境电商、一般货物报关报检、港区货物进出和转关货物等口岸核心业务均实现网上办结,报关比例突破99%,报检比例实现100%,居全国首位。

在“降成本”方面,从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到减免进出口申报环节报关报检费用,再到降低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引航费等一系列港口收费标准,改革持续在厦门港深入推进,每年为进出口企业节省数千万元。其中,仅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一项,近两年来就为企业节省成本两千多万元。

【声音】

为港口新时代发展当好“排头兵”

做“知识型”技术工人

全国劳模、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冯鸿昌

“在新时代的建设中,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最基础的支撑,这也是码头企业后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昨日,全国劳模、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冯鸿昌说。

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冯鸿昌说,一直以来,他始终追求做一名“知识型”技术工人。“当年我从大山里来到海天公司,一直担忧,怎么才能在人才济济的城市里扎根。”冯鸿昌说,“是老师傅告诉我,掌握技术就一定会有立足之地。”

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抱着书本啃,还自费参加技能学习……冯鸿昌先后获得高级钳工、大专文凭、技师、高级技师等10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还在2001年摘得港务系统“技术状元”桂冠。之后,他继续磨炼自我,在2014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

现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依托“冯鸿昌工作室”,以“传、帮、带”“技术技能论坛”“技能竞赛”为载体,吸引、培养技术骨干,开展龙门吊“油改电”、“桥吊远程控制”“船舶岸电”等技术革新项目446项,为企业节省维修费用近50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在此扎根。冯鸿昌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企业搭台、员工唱戏”“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他相信,厦门港将在工匠精神带动下,持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活成厦门港“百科全书”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商务经理丘志鹏

丘志鹏所在的业务发展部,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的一个核心部门,要在全球推介厦门港、拜访船公司,推进航线合作。他的脑子里,有一本厦门港“百科全书”:不论是装卸数据、政策优惠,还是港口腹地资源、客户资料,随时能如数家珍。这样的功力,来自于十几年如一日的起早贪黑。

“我从2001年开始做市场业务,”丘志鹏说,“当时,我们拼的是航线,一心想把船公司拉进来。而现在,我们聚焦的是服务。”

丘志鹏介绍,在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之前,厦门港从事港口集装箱经营的企业有11家,业主过多给厦门市港口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整合后,各家公司握掌成拳、形成合力,规模化经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综合服务。“现在,厦门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船公司都愿意和我们合作,货主也愿意选择厦门港,这成为厦门港货量不断攀升的主因。”他说。

未来,厦门港将聚焦打造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这对港口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丘志鹏说,现在厦门港积极对标世界一流,打造支线航线网络、对外投资码头和陆地港,全力推动三大联盟在厦布局航线。“同时,集团还将把握金砖国家发展机遇,在俄罗斯、南非、印度航线基础上,新开巴西航线,这是我明年的目标!”他说。

集装箱业务见证者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傅慧勤

傅慧勤是厦门港开展集装箱业务的见证者。1982年10月,厦门港务局抽调5名员工,成立福建省第一个集装箱码头公司筹备小组。之后两三个月,小组扩大到18人,开始为厦门港集装箱业务做准备,她就是其中一员。

1983年3月28日,厦门港迎来了第一艘集装箱船“华胜”轮。傅慧勤说,当时,码头设备设施十分简陋,除了一台新桥吊,堆场机械只有几台二手跨运车和一台租来的大吊车。当时工作条件艰苦,18个人只有3张办公桌,其中2张还是别处搬来的水磨石桌子,但这也没有浇灭大家的工作热情。

“当时,码头甚至没有像样的闸口,就用一个铁皮焊接的、四五平方米的小屋子,作为对外办公台,”傅慧勤说,“屋外还有个楼梯,检查集装箱、确认箱号的时候,员工就爬到屋顶上看。进出口单证单全部都是手工制作,一个集装箱用一张‘T型’的纸卡片。”

而现如今,集装箱进出闸口已全部实现无人化,闸口能够自动检查、确认箱号、放行。单证信息全部电子化,实行网上流转。

傅慧勤感慨道,当时差不多一个月停靠一艘船,装卸量大概在200标箱左右,靠着公司18名员工三班倒,需要花费一天一夜才能完成装卸工作。“过去一年的集装箱量,如今的厦门港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样的发展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作为一名港口老职工,能够参与见证创业和发展,我深感荣幸、自豪。”她说。

应急演练强化码头安全生产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海天分公司安保部安全工程师林福建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有一个着名的哲学理念,安全是1,其他是0,只有前面的1作保证,后面的0才有意义。”林福建说,“安全第一,不是只挂在墙上的,而是要落实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六年多、参与了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林福建深知安全的重要性。他介绍,目前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共制定了12个应急预案,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等方方面面;每年至少组织4次应急演练,很多演练采用“无脚本”模式,考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今年8月,集装箱码头集团接受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和公安局对码头危险货物作业专项检查时,现场进行应急演练模拟测试,成绩得到专家肯定。”林福建说。

一些创新举措也强化了码头安全生产。前几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投入资金,定制了危险品应急处置容器,将危险货物集装箱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有一次,一个集装箱内部起火,应急处置容器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火势,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林福建介绍。

现在,安全管理理念,已经扎根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每一名员工心中。2016年,该集团取得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证书;2015-2018年度市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

技术革新是港口发展推进器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海天分公司操作部经理王勇生

从开港的两台桥吊、单一近洋航线,发展到如今的八千多米岸线、先进设备林立、130多条航线覆盖全球……王勇生说,厦门港的集装箱业务走过了34个年头,技术革新一直是推进器,使厦门港在生产管理、客户服务、信息交互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比如,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码头实现图形化作业,能够轻而易举地调配所有装卸设备,并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时监控,”王勇生举例说,“这不仅节省人力,优化堆场空间,还提升了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码头的生产能力。”

更多的码头服务领域也在经历着智能化、信息化。比如,2016年上线的智慧闸口,使集装箱车辆通过时间缩短至平均每车次28秒;电子交互取代纸张交接,年节约物流成本1000万元以上;网上营业厅实现移动办公,做到客户不用到码头柜台也能实现业务服务……另外,港口作业机械也变得“更绿色”,龙门吊“油改电”,让以往一小时喝掉20升燃料的“油老虎”变成了“零排放”,实现节能环保;码头岸电也让到港船舶关闭了燃油发电设备,将大气污染降到最低。

王勇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新技术的应用将促进码头公司的日常运营、客户服务水平。“我相信,在集团对科技的大力投入下,厦门港将有更多的新技术落地,港口将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前沿阵地。”他说。

桥吊司机需耐心细心和胆量

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海天分公司操作部机械司机郑王辉

一艘艘巨型远洋巨轮旁,桥吊,如同钢铁巨人般伸开“手臂”,将一个个集装箱吊起、卸下……操作这些钢铁巨人的,就是桥吊司机。

郑王辉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从当年操作机械畏畏缩缩的新司机,到如今驾轻就熟的老司机,他从事这一行已15年。在50米高空的驾驶室,他操作着机械手柄,熟练地把一个个犹如火柴盒般的集装箱,安全高效地抓取到指定位置。“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重复,但考验的是耐心、细心和胆量,”他说,“稳、准、快地操控好这1000多吨的大型机械并不容易,我们要摸透这个大家伙的脾气和性格,对每一根操作杆、每一个按钮都要了如指掌。”

桥吊司机从事的是一项重复性劳动,强度高、责任重、条件艰苦,但郑王辉说,公司把这价值几千万的大型机械交付到他们手中,就要肩负起责任。“一次整船换载,我们的操作团队,创造了八台桥吊同时作业、每小时装卸360个标箱的厦门港最高效率纪录。”他说,“这依靠的就是责任心和坚定的信念。”

在桥吊这个港口作业的最高点,郑王辉以俯瞰的视角,见证了厦门港的发展:从30米高的桥吊到如今50米高的桥吊;由单船作业量只有几十个标箱的小船到如今装卸上千个标箱的现代化船舶……现在,随着世界先进的智能化远程自动操作技术出现,郑王辉和同事们逐渐将坐在办公室里开桥吊。“工作强度降低、效率大幅提高,我坚信厦门港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他说。



版权所有: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84号

Add:NO.84, HuaLin Road, GuLou Area, FuZhou, China

邮编/Zip Code:350003 电话/Tel:+86-0591-58698500 传真/Fax:+86-0591-58695800 闽ICP备150081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