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台21条政策 奖励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提升福建特色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响力

文化是昔日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承前启后的伟大实践中,文化同样不可或缺,必将持续发挥着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功能。福建文化在海丝文化中曾留下鲜明的印记,占据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福建在古代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对于其文化内容和特色的形成而言,福建文化具有世界性。

在“一带一路”规划引领下,福建特色文化被赋予时代精神,继往开来地凭借着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缘、文缘、亲缘与商缘优势,在推动福建特色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挖掘“福建优势”、讲好“福建故事”、发出“福建声音”、展示“福建愿景”、塑造“福建形象”,提升福建特色文化在海丝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地缘优势。海上丝绸之路之于福建,不仅是一条海上贸易大通道,更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化载体。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和重要起点,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海域优势,福建成为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缘优势。福建对外联系可以远溯到东汉,但其有实际意义的发展当在唐宋以后,福建成为域外文化入华及中国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交汇点,这一时期域外文化入闽主要表现在阿拉伯和波斯的宗教、建筑风格及商业文化传播。宋元时期,阿拉伯、波斯、印度文化等域外文化在福建传播之后,明显有互相影响的迹象,增添了福建文化的色彩。明中叶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延至日本,福建再次成为东西文化的交汇地区,域外文化主要是欧洲文化随着传教士和商队进入福建。在宋元及明清之际,随着福建出洋移民的增加,使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汉文化再次传播到东南亚。

亲缘优势。海丝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双向性、互动性特点,其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多元、包容、自信、自强的文化心态,更有利于构建跨文化的亲缘性。福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文关系密切,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达1580万人,其中约80%集中在东南亚,达1250多万人。台湾同胞有80%祖籍在福建。闽籍港澳同胞有120多万人。由于地缘相近、习俗相似、文化趋同,民间交流量大面广,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福建都有天然的优势和氛围。

商缘优势。福建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风格多样,底蕴丰厚,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郑和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拓展,福州的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漳州的月港是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正是文化这个“软力量”,促进了不同文明交织交融,从而推动了经贸、投资等经济要素流动。

然而,由于海丝沿线国家是国际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复杂地带,这种复杂的环境或多或少会给福建特色文化的传播带来阻力。从当前福建特色文化在海丝沿线国家的传播与弘扬情况看,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尚难形成文化协同共振效应,对海丝战略的推进还难以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海丝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不足。福建海丝文化资源与文化遗存,数量可观、人文底蕴深厚,极具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播价值,已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首批遗产点有17个,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其中泉州14个、漳州2个、莆田1个。但是,一些海上文化遗址(如古村落、宗教庙宇、码头等)长期缺乏文化保护与挖掘,景观价值受损,人文价值流失。一些海丝文化资源缺乏传承与开发,没有及时进行现代化转型与文化价值的传播,文化资源的史料收集、技术还原与技艺传承难度较大。二是对外传播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虽然福建在对外文化演出、文化年、文化会展等多方面已有一定常态化交流与管理政策、经验,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更广、更全面,涉及文化发展战略、文化相关法律政策、文化贸易、文化营销、文化投资信贷支持等方面。当前,福建文化输出相关法律法规、信用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办法还并不完善,尚未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文化输出和发展策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建特色文化在海丝沿线国家的传播发展。三是特色文化产业与产品整合不足。福建虽然富有海丝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文化产品,但尚未从海丝文化发展战略层面进行全局统筹与有序整合,尚未形成有国际传播实力的“拳头”文化资源与特色产品,还存在重复性建设、同质性竞争、分散性开发的现象。四是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认同障碍。海丝沿线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十分复杂敏感,在宗教、法律、体制、文化、风俗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福建特色文化“走出去”面临着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认同根基不牢的挑战。同时,由于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或不发达国家,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福建特色文化“走出去”还面临受众文化水平较低、文化投资中介机构少、海外拓展渠道窄、境外宣传推广难、涉外知识产权复杂、语言与文化沟通障碍等问题。

海丝文化作为福建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一个行政区域与地理方位的概念,更包含了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综合形象元素。这种多元包容的海丝文化无疑有利于福建特色文化进一步传播,在双向互动中提升福建特色文化在海丝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建设海丝文化遗产长廊。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角推进与海丝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这是一种新的历史文化观,也是开创新历史、发展新文化、造就新繁荣的重要立足点。福建海丝文化遗存,数量可观、内涵丰厚、保存完好,要深入挖掘见证海丝历史的“福建优势”,既要通过文化传承、修复等方式,保护好已有的丝路文化遗存,还要着力推进创新,为一些古老的文化地标赋予新的内涵,增添新的文化魅力。重点要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料研究、文物搜集与保护,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增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及文化遗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推出一批具有福建特色内涵、国际表达、创意融合的对外文物展览,引进一批高水平来闽文物展览。

提升海丝文化传播能力。充分利用世界博览会、文化周、艺术节、展(博)览会等各类综合平台,依托双边、多边、区域、国际等人文合作机制,积极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开展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文化艺术团体、文博单位、华人华侨等交流与合作,参与友好城市文化活动,构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利益、共识推动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在双向互动中讲好“福建故事”、塑造“福建形象”。重点组织福建特色文化精品赴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展览展示;深化青年、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友好交流;积极拓展民间信仰、民俗文化等民间交流往来,增进民间互信;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在促进交流与沟通中的作用,打造线上线下交流的新平台。

促进特色文化贸易发展。以历史记忆为元素的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往往能够更有效地传递文化符号,塑造文化形象。从实际运作层面来考察,要树立和打造福建特色文化形象,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资源转化的能力,将丰富积淀的“固态化”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流动”、可“携带”的文化产品,以产业化、产品化的形式“走出去”。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产品市场前景好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建立融文化交流、项目创意、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在境外投资、营销、参展、宣传等领域开展活动,积极拓展境外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在境外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以及维护升级,开展国际通行的资质认证;大力拓展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功能,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市场开放开发水平。

打响海丝特色文化品牌。积极配合国家对外文化战略,以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共同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福建海丝文化资源,打响海丝特色文化品牌,发出“福建声音”,展示“福建愿景”。重点发掘海丝商贸人文历史资源,扶持以海丝文化为题材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扩大舞剧《丝海梦寻》品牌影响,建立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素材库,讲好福建海洋文明故事;整合利用海丝人文资源和文化史迹,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联合打造具有海丝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动海丝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形成海丝文化旅游品牌集群;深化海丝文化教育合作,在吸引海丝沿线国家学生来闽留学的同时,依托高校和社科机构,整合省内外优势资源,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高端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所有: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84号

Add:NO.84, HuaLin Road, GuLou Area, FuZhou, China

邮编/Zip Code:350003 电话/Tel:+86-0591-58698500 传真/Fax:+86-0591-58695800 闽ICP备150081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