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历史资源优势,迈出对外步伐?致公党中央赴福建专题调研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出去先要“立”起来
“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要迈出怎样的对外步伐?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致公党中央调研组日前赴福建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展专题调研,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探索发展路径。
挖掘传统文化底蕴
跟随致公党中央调研组走进福建泉州,一个名为“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的项目让人耳目一新。“我们通过全面录入谱牒文献、姓氏宗祠、方志碑铭、海内外侨情等信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功能强大的海内外寻亲互动平台。”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项目,将于2018年上线试运行,2020年基本建成。
泉州创新的华裔寻根平台,与福建独特的历史传统息息相关。历史上,福建先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梯航四方,如今福建华侨华人158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希望将地域历史与现代科技叠加,在寻根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唤起华裔族群的血脉情缘,达到寻根、留根目的。”项目负责人表示。
立足福建传统底蕴,寻亲平台以现代科技唤醒血脉亲情,将华裔族群“请进来”;对外教育则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6年2月22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开课,成为首批中国大学海外分校之一;华侨大学开办“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累计培训600余名高级汉语人才;福建警察学院自2010年以来承办21期外警班,为15个国家培训382名警察、执法人员。
“请进来”“走出去”,福建立足自身特色,在承前启后中让历史连接未来。针对福建独特历史和文化传统,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曹鸿鸣指出,福建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当今的主要侨务大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海丝文化是福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必然要求。”曹鸿鸣说,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福建应发挥独特的区位、历史资源优势,大力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围绕文化“走出去”尤其是教育对外开放,调研组提出对外教育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阶段。要注重吸引海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中国学习,通过留学促进民心相通,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友好使者;要提高办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创造一批精品课程、品牌课程,在教育中展示中华文化,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台上,来自厦门艺术学校的演员身着闽南传统服饰、手持极富地方特色的木偶,舞蹈《厝里艺人》将闽南风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26名来自香港的芭蕾舞团少年学员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阵阵掌声……5月2日,一场特别的闽港青少年舞蹈交流活动在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展开。“民间舞与我学习的芭蕾舞很不一样,表演很好看,我很感兴趣。”11岁的香港女生黄思澄表示。在为期四天的交流活动中,香港青少年以观看演出、随堂看课、参与排练等形式与福建学生进行交流学习。
舞蹈为媒、交流互通,厦门艺术学校的创新交流形式,恰是近年来福建推进文化“走出去”的点睛一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福建文化独具多元、深厚、交融的特征。挖掘文化资源、创排文艺精品,近年来,福建积极赴外交流、打响文化品牌的大动作频频——大型舞剧《丝海梦寻》走进联合国总部,2015年以来赴海外演出近60场,反响热烈;2013年以来,联合“海丝”沿线7省市45家博物馆赴五大洲18个国家20个城市举办展览,参观人数突破160万人次;举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海丝文化艺术活动,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福建以艺术项目为抓手推动文化交流的有力实践,吸引调研组目光。传统艺术形式如何与现代需求结合,增强文化“走出去”的效能,成为调研组关注的焦点。
“提升文化‘走出去’能力与内涵,就要持续推进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组提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各不相同,要进一步了解各个国家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对文化市场进行细分、分类指导,增强“走出去”的针对性。
“当前‘一带一路’正迎来重要的机遇期,推进并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指出,要发扬张骞通西域的“凿空”精神,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凿空”一切艰难险阻,注重信息对称、规划对接,认真研究海外受众的需求心理,将中国文化的绝活与精粹展示传播出去,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共同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
提升市场运作能力
“第一,缺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和有效的市场运作能力;第二,中国文化的海外推广缺乏反映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文化产品缺乏融合创新,提升附加值的能力较低。”调研中,针对当前文化“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调研组一针见血。
如何构建文化“走出去”新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工作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调研组的建议有的放矢。
“‘一带一路’建设让我们在空间上、产品创新上、贸易方式上有了很多机遇,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体制、方法、步骤都要加快。”致公党北京市委会副主委董晓丽表示,要建立新型中国文化海外推广的商业运作模式,抓住互联网优势,打造“互联网+文化”模式。还要提升中国文化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能力,增加文化产品附加值。
“‘一带一路’是当代中国参加世界经济和文明发展的一个新倡议。”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中华文化‘走出去’是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有文化地位的客观要求。”万钢表示,文化“走出去”要发挥企业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寓文化于经济贸易交往之中,通过创新发展促进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做到润物无声;促进文化“走出去”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多部门有效推动,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