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火热的两岸青年创业交流工作,正引起台湾岛内媒体密切关注。近期,在岛内较具权威性的《商业周刊》以两期封面文章,详细介绍大陆如何将四百亿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分润给台湾,此中不论是给钱、给房、给优惠的“台湾青年创业基地”,或是高规格招引“台湾实习生”政策,都对台湾年轻人产生强大吸引力。这是一场针对占台湾总人口31%,为数约740万台湾青年的优惠政策,台湾媒体称此为“国台办史上最大商业契作”。
大陆当前对台湾青年的优惠政策,目的在招引他们赴大陆“创业”与“实习”。在实际运行上,就是创设两岸青创基地,以各种优惠吸引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累计至目前,大陆各地的两岸青创基地已达41家,授牌的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则有11家。对此,《商业周刊》罗列出了21个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的特色与招商条件,其中福州台商创业园,是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首个台湾青创基地,进驻的台资企业可享受两年免租金的优惠,开园以来已引进台资企业88家,开业短短3个月就爆满;而台商大聚集区东莞,更是编列了5000万的“台湾青年创业专项基金”,免费提供办公室、公寓,并送上20万元创业启动基金。
“创业”之外,大陆更首次结合百家以上的国企、民企,深入台湾校园招收“实习生”,其中包括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银行。台湾学生只要缴交履历、教授推荐信,经过审核便可录取,不只免团费,而且一落地就有人接待,入住三星级酒店,还按日领津贴。台湾媒体称“友台”程度不言而喻。
从台湾年轻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来大陆工作,主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蓬勃的市场前景,尤其当前红火的互联网、文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各地政府提供的经济激励,包括提供住房、办公室、启动金等,有的地方甚至连台籍创业者的子女教育都配套好了。但是,来实习与创业的台湾青年中,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到大陆,他们在这边的所有体验,都将成为根深蒂固的“中国印象”。这些印象透过台湾媒体的放大与炒作,势必会影响其他人的观感。其中,负面印象传播的速度又比正面报导快得多,这将在某种程度上抵销大陆的善意初衷。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助推对台青年工作。
一是老台带新台,减少不适感。台湾青年到大陆之后的诸多不适应,源于对大陆不熟悉,对此,我们提出可以“老台带新台”的方式改善,建议以下两种做法:
第一是委托台协事前培训:政府可委托各地台商协会对新进台湾青年进行短期培训,内容包括介绍内地的制度环境、两岸人民的文化差异等,也可邀请前届实习生进行经验分享。如此既有助于新进台湾青年对当地的了解,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台人组织的关怀,而台商协会也能发挥凝聚台湾同胞的作用。
第二种方式则是以台企引台青:此波招募台湾实习生的补助政策,主要针对国企与民企,我们建议,政府也可选择性补助在大陆发展的优质台资企业,特别在餐饮、文创、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台商,让等这些原本就有优势又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去招引台湾实习生,如此不但有助于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发展,又能降低台湾青年初到大陆的不适感。
二是增加招聘管道,打入台青平台。当前大陆各单位招聘台湾青年的信息,主要是放在台湾各大学的求职网页,部分则公布在微信号上,但这两者都不是台湾人常用的求职管道。我们建议,内陆各地的求才信息应推送到台湾人常用的求职网站上,如“104人力银行”、“1111”、“yes123”等;此外,台湾年轻使用率最高Facebook、Line、PTT等几个社交平台,也应置入相关信息。
三是加强产学合作,谋求两岸双赢。可鼓励企业与台湾的大学签订产学合作机制,共同培育产业人才。这一方面为台湾青年提供实习管道与毕业出路,为企业找到稳定且高品质的员工来源,同时也能杜绝前述中间人与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台湾的学校则可以此为广告,宣传学生毕业之后保证百分之百就业,这对当前生源缺乏的台湾高校来说,是绝佳的招生策略。这种产学合作的作法, 或能实现大陆与台湾产学界的双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