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台21条政策 奖励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评论]推动自贸园区低碳发展的八项建议

近期,我国自贸试验区再次迎来“扩容”。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未来自贸区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2015年12月签署的全球性气候协议《巴黎协定》将于今年11月4日起生效并进入实施阶段,为贯彻落实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等五大理念,推动自贸区绿色低碳发展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自贸试验区低碳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各自贸园区建设缺乏统一的低碳标准、健全的管理体系以及完善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导致碳排放控制难度较大。因此,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和低碳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八项建议。

一、制定自贸园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一是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制定《自贸园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园区区位、发展环境等因素,制定明确的自贸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园区规划低碳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强园区总体布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形成一整套具有较强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的低碳规划体系。

二是加快出台《自贸园区低碳经济发展实施办法》,制定低碳园区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健全管理体系及监督实施机制,完善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二、严格自贸园区招商准入,实现绿色低碳屏障功能

自贸园区要把好招商引资关,坚持低碳理念,设置节能低碳准入门槛,园区招商部门围绕园区低碳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划,对新进企业项目严格实施能评与碳评,从源头上切断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项目和企业进入园区。

一是在园区招商引资工作中,在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准入标准,对引进项目制定有关技术水平、能源及资源利用效率、碳排放水平的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提升园区低碳发展水平。

二是加大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大对节能服务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引进力度,逐步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低碳节能服务创新平台。推动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源头筑起高碳排放项目的“绿色屏障”。

三、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园区低碳管理机制

创建一套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充分体现低碳园区特色的管理机制。重点在于:

一是完善自贸园区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建立园区低碳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园区低碳规划部门、碳审计部门,发挥园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根据园区规划方案制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办法,开展绩效评估。将低碳责任与成效纳入各行政主管部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对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予以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追究责任。

二是探索建立园区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借鉴国外园区低碳发展的经验并汲取教训,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运行,鼓励自贸园区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税的协同配置,引导形成园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三是探索低碳自贸园区试点工作。通过树立标杆园区,出台相关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面的碳排放标准,鼓励引导园区全面低碳转型。通过试点建设,使得试点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加快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探索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园区低碳管理模式。

四是引导自贸园区通过调整用地指标优化产业结构。借鉴上海自贸区在用地分类指标调整的实践经验,分阶段逐步实施低碳发展战略,在原有园区产业基础上,鼓励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通过调整工业、商业、住宅和绿化用地比例,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五是全面提升园区低碳管理水平。以提高园区碳排放管理能力为着力点,加强园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园区碳管理制度,编制碳排放清单,建设园区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到产品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引入园区、企业碳减排考核机制,制定园区企业、产业低碳发展评价标准,实现对园区低碳发展的综合评价。创新园区低碳发展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园区企业试行能源效率承诺制度,实行碳标签制度,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园区低碳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强化园区管理机构服务职能等,对低碳项目建设实行“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的管理服务,积极协助企业申报各类低碳项目,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及资金补助。

四、提高园区低碳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加快低碳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等措施,强化自贸园区低碳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快建设低碳产业研发平台。依托园区内现有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解决园区低碳产业研发平台缺乏的问题。

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新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推进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形成较强的配套和集成优势;支持开展低碳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技术研究,突出解决低碳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激励机制,发挥财税政策等的杠杆导向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园区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发挥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的“溢出效应”,为园区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五、建设园区低碳发展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技术研发的关键,园区要把建设低碳技术研究人才队伍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

一是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园区低碳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低碳技术人员培养体制,注重低碳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一批具备低碳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园区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日常培训、继续教育和前沿教育,加快培养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有效提升园区发展软实力。

二是加大低碳发展人才引进力度。园区加强低碳发展相关领域人才引进力度,落实人才优惠政策,营造吸引产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发展、居住的良好环境,全力打造低碳专业人才集聚洼地。增强人才竞争观念,建立和健全开放性的人才流动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的低碳技术人员,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园区投资创业。

三是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包括省市和园区有关领导、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相关方面专家、第三方服务机构负责人等,负责指导园区的低碳发展规划、低碳政策设计以及运行管理等。

四是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积极推动园区在低碳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低碳高端人才、科研机构进园创业发展。

六、强化对自贸园区低碳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运用市场化机制,多渠道统筹资源,探索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解决园区低碳发展资金问题。

一是设立园区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园区设立促进低碳发展的专项资金,保障各项低碳发展任务的资金投入,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节能减碳的重点领域。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增加信贷资金和基金规模,拓宽园区低碳发展融资渠道。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扶持与公益性功能,满足园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出台推进企业改制上市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上市融资。

三是发挥园区企业自主招商引资功能。充分发挥园区重点企业的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发挥园区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省内外及国际相关企业、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资金投向园区低碳产业。

七、推动建立自贸园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

企业作为园区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园区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低碳循环化改造,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

一是加强企业碳排放的统计、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推广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和碳排放管理中心,建立并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挖掘碳减排潜力,增强企业低碳生产意识。

二是完善园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信息监管机制建设。加快园区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信息双向监管,从规模以上企业能耗统计,逐步扩展到包括规模以下企业在内的所有园区企业能源信息统计,做到全面化、精细化、多元化。完善能源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园区企业能耗在线上报监测系统,制定并完善工业企业能耗数据上报机制,突破传统能源审计模式,综合推进能源在线监测,鼓励企业自行上报及委托第三方机构盘查等多种方式并存,实现多元化、信息化监测模式。

三是建立园区能源与碳排放管理中心。加强对园区工业、建筑、交通用电、热力、天然气、原煤、成品油等基础数据统计,加强对碳排放信息分析与研判。建设包括园区企业、园区管理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分层次、多角度的监管体系。实行园区碳排放报告和审计制度,实现对园区碳排放及用能的综合分析和实时监控。通过搭建能源数字信息平台,实现能源和碳排放数据实时在线监测。能源审计及清洁生产审核可作为能源信息统计和节能改造的辅助手段。

八、加强自贸园区低碳发展宣传、教育与引导

公众参是低碳园区建设的重要支柱,通过宣传引导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利于形成园区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低碳园区开发的公众参与水平,重点在于:

一是积极举办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重大主题活动,鼓励活动主办方融入低碳宣传,引导民众参与低碳园区建设。政府牵头设立低碳学习活动日,通过宣传手册、现场学习、低碳知识竞赛等方式,吸引公众参与,让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组织开展低碳专题培训。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组织开展低碳专题培训,介绍低碳理念、低碳发展途径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等,为行业从业人员和部门管理人员提供转换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质的契机。设立低碳专业培训班,为从事低碳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专业低碳知识培训。

三是创建低碳展览和展示平台。创建低碳展览和展示平台,通过营造低碳会展空间、低碳应用展示等多种途径传播低碳理念,积极推动低碳展览中交通、物流、服务、参观、游憩等活动的低碳化,提高低碳展览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



版权所有: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84号

Add:NO.84, HuaLin Road, GuLou Area, FuZhou, China

邮编/Zip Code:350003 电话/Tel:+86-0591-58698500 传真/Fax:+86-0591-58695800 闽ICP备150081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