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人才政策还是非常让人眼前一亮的!”近日,一场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委统战部召开的全市人才政策说明会在团结大厦召开,来自各民主党派代表及我市人才代表,围绕我市人才政策开展热烈讨论,他们对我市人才政策纷纷点赞,同时也积极发挥民主党派建言献智的优势,提出了完善人才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有效利用民主党派建言及人才代表反馈,只是厦门市为树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新方向,扎实有效做好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围绕人才工作,我市还做了多种有益尝试: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流程;打造事业提升发展平台……正着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支持环境,让广大人才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高质量发展的厦门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市场化评价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评价既是“风向标”,又是“指挥棒”,人才评价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环节。对于厦门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质量经理胡翔来说,这种体会再深刻不过了。
从事航空维修产业多年的胡翔坦言,由于国内航空维修人才职称评审一直都没有一个合理标准,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发展。“航空维修产业在厦门产业份额较大,从业人员有上万人。”胡翔说,尽管如此,这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对技术人才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职称评定体系,这极不利于产业发展。
转机出现在2017年。胡翔说,在了解情况后,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联合市自贸委对该领域人才评定机制开展调研,后来便出台了《厦门市航空维修产业职称改革试点(厦门自贸片区)工作实施方案》。“职称评审人员都是从航空维修从业人员中选出来的专家,他们来评审既合理,大家又服气。”胡翔说。
事实上,这只是厦门市人才政策改革的一个生动案例。2017年以来,厦门市出台“人才新政45条”及其补充说明,对推动职称制度改革、引入市场化评价要素、创业激励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市场化评价认定人才,对重点产业实施紧缺人才计划,为不同年薪标准的人才发放高额薪酬津贴,除此之外,厦门市还在全国率先进行生物医药、航空维修、输变电等产业职称评审改革,突出“能力+业绩”的评审标准,推动职称按行业进行评审。“有了这个职称认定政策和标准后,人才有了被认可感,工作也有了干劲,同时,他们也享受到职称评定带来的收益,可以更加安心踏实工作,人才流失也减少了。”胡翔说。而随着人才政策的推动,我市“双千亿”产业链中的集成电路产业也开始探索建立多维评价标准。
不仅如此,新政还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升人才评价市场化、精准化,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主办或承办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优质人才项目经认定可分层级直接推荐入选我市各级人才计划。
国际化视野
探索外籍人才来厦发展新路径
在厦门派美特智能众创空间总经理朱武强看来,如今厦门人才政策更加灵活合理,也更具国际化视野。“目前,厦门已从之前等人才来申报,到‘主动出击’扮演‘猎头’角色的转变。”朱武强说,这种引才方式也更积极主动,吸引来的人才层次也更高。
朱武强说,市委组织部非常重视创新吸纳人才的方式。“2017年,在组织部的指导下,我们公司开展了第一届中国厦门海外(硅谷)创业大赛,创新性地以赛代评的方式去吸纳人才落户厦门。”朱武强说,目前大赛进行了两届,吸纳了多个项目落地,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朱武强说,通过这种国际大赛的形式,吸引的人才质量比较高,落地意愿比较强烈,同时也在国际上很好的宣传了厦门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
事实上,厦门市为打造人才高地出了很多实招。如,充分发挥对台和自贸区优势,出台“人才新政45条”和厦门“惠台60条”,提出给予台湾专业紧缺人才薪酬补贴、对来厦实习见习台湾学生发放补贴,给予境外来厦实习见习台湾学生交通补贴、给予台湾中介机构引才奖励,极大吸引台湾人才来厦就业工作。同时,厦门市还极具国际视野,聚焦吸引外籍人才,探索外籍人才来厦发展新路径。在自贸片区,进一步优化外籍人才的出入境机制,明确了9类外籍人才可享受出入境和居留便利。在实施外籍人才出入境“新五条”基础上,设立外国人证件业务“单一窗口”,推动自然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厦落地。着力建立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厦门人才特区对国际人才的吸聚效能。
厦门还不断拓展柔性引才渠道,本地企业在异地设立研发机构、分公司等平台,研发结果、产生效益若归本地企业所有和入统,其聘请的人才经认定均可申请享受厦门市相应的人才政策。
多元化平台
打造人才成长完整链条
除了出大招引才、出实招留才之外,厦门市还集合多方资源,出硬招助园区和企业育才。据介绍,2012年厦门在全国率先成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以服务高端人才、助推企业发展为宗旨,以搭建政策推介、项目对接、政治引领三大平台为依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多样化、多渠道、便捷高效的项目申报、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转让、人才产品推介等“一站式”高端服务。
同时,建立链条式企业服务化平台,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厦门还大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搭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业孵化成长体系,打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研发经费补助+科技金融产品”等“组合拳”,加速提升人才发展平台,补齐产业发展链条。
据悉,人才新政的出台还有效推动了博士后科研“两站一基地”(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发展。对新建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我市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的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人员给予丰厚的生活补助,积极吸收外籍、台湾优秀青年人才来厦从事博士后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我市设站单位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3个,科研成果获得各类政府奖项20个,取得各类专利212个,科研成果转化新增产值约36亿元。此外,在我市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建立院士工作站,目前全市共有2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涵盖大数据、生物制药、新材料开发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大对院士专家站的扶持力度,仅2018年就吸引了6位院士以及39位外部专家签约并进站工作。
与此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搭建人才项目资本综合对接平台,连续举办五届“人才项目资本合作展”,促进了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多个要素密切对接,促成合作项目2500多个,涉及金额超10亿元。
此外,厦门市还建立集约型园区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创新社区和“创+驿站”、建立“科技创新券”补助制度,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配套服务。通过加强对众创空间、孵化器的辅导和扶持,降低运营机构成本,吸引、集聚更多创新创业者来厦发展。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众创空间203家,在孵创业团队4686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