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四十年来,厦门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和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逐步摆脱了过去长期处于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通过大胆地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构建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对外交流对内辐射的重要窗口。
外贸优势凸显
1978年,厦门出口总额8208万美元,没有进口;1980年,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十年之后的1990年,厦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5亿美元;又过十年,2000年厦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0.5亿美元;跨入21世纪的厦门外贸更加突飞猛进,进到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33.1亿美元,对外贸易持续向好;到201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58.4亿美元,对外贸易回稳向好,稳中提质,是1980年的608.8倍。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厦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外经外贸成为了厦门特区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特点。
数据统计,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其货物贸易年均增长19%,“厦门制造”已销往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占据福建省半壁江山;外贸依存度达135%,超过深圳居全国首位;外贸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位。2017年厦门市进出口总额58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2%,占福建省的50.2%,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
近年来,厦门市积极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并针对出口运行特点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在财政、金融、信保、开拓市场以及退税、通关、结汇等便利化方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强化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机制,鼓励重点工业企业争取订单,支持物流企业揽货,涌现出了冠捷、友达、戴尔等一批优秀的外资工业出口企业。为防范出口风险,积极应对“双反”调查和美国337调查案件等贸易摩擦,至2017年底,厦门市出口信保投保企业达2848家,增长84.7%,投保出口额一般贸易覆盖率达43.7%,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今年7月,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正式揭晓,以外贸为核心业务的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厦门建发集团、厦门象屿集团入围世界500强,更是直接说明了外贸在厦门经济发展的重心位置。
与些同时,厦门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依托“一带一路”、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和自贸试验片区建设,全港集装箱业务亮点频出,国际中转、内贸中转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成为集装箱业务量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2017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1038.14万标箱,仍实现逆势增长,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4位,排名比上一年提升一位,以港口航运为主要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已是厦门千亿产业链之一。
外资企业成为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厦门市利用外资总量小、水平低,资金来源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厦门人“敢为人先、敢拼敢闯”执着吸引外资精神的弘扬,随着经济特区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利用外资规模显著扩大,合同利用外资从1983年的0.84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48.17亿美元,增长了57.90倍,年平均增长12.7%;实际使用外资从1983年的0.08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3.78亿美元,增长了298.32倍,年平均增长18.3%;截至2017年,厦门历年累计签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603项,合同利用外资589.4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61.66亿美元。
改革开放,也让厦门的外资来源渠道拓宽,欧美日韩来厦投资迅速。外商投资来源地逐年增多,从港台为主要资金来源地,逐渐发展到日韩欧美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投资者。截至2018年5月,历年累计吸收114个国家和地区来厦投资,雀巢、ABB、亚马逊、戴尔、丰田通商等众多著名跨国公司来厦投资。
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厦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开展投资促进活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发展成为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截至2017年底,已有11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厦投资,累计合同利用外资54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7.9亿美元,Dell、通用电气等60个世界500强企业在厦投资109个项目。全市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40%的进出口、40%的就业和30%的税收收入由外资企业创造。
据最新第三方机构评估,厦门市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排名水平由2014年的第61位提升至2017年的第38位;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评价结果,厦门营商环境排名全国第二,超过上海、仅次北京。如今,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已作为厦门转型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厦门市对照世界银行《国际营商环境》报告评价标准,制定出台获得电力、财产登记、纳税服务、跨境贸易等领域具体改进工作方案,逐项落实改进措施,并围绕提升七大环境,在一站式便民服务、创新人才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等方面推出一批创新举措。
新优势不断呈现
近年来,随着厦门经济建设的迅速提升,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厦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取得新突破,对外投资向利用境外资源、开展跨国经营、开拓新兴市场等良好方向发展,已成为厦门市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新一轮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截至2017年底,厦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1219个,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43.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30亿美元。
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厦门立足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举厦门市之力建设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年多来,累计推出343项创新举措,其中52项全国首创,全国首创数量最多、质量高;已有256项创新举措在厦门市、关区复制推广,复制推广比例达74.6%;国务院四批次复制推广的89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厦门自贸片区首创的“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模式、税控发票网上申领等22项创新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起到了先行先试试验区和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厦门自贸片区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174家、注册资本105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789亿元,凸显自贸片区开放引领作用。
同时,厦门市初步形成“海丝”战略支点城市框架,其出台的“海丝”实施意见,推动4大方面34项工作64个项目实施。截至2017年末,厦门拥有“海丝”航线42条,通达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港口13个、友好城市19个、26个海外联络处、5个投资贸易服务点;加入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中欧(厦门)班列通达9个国家13个城市,成为中欧安智贸首条铁路航线试点;累计开辟10条洲际航线,空中通道辐射亚欧美澳四大洲。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象屿集团投资120亿元建设印尼不锈钢一体化冶炼项目、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厦门眼科中心与斯里兰卡眼科合作项目等成为“海丝”合作新典范。
厦门市跨境贸易便利化也正持续提速。厦门市率先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成为继上海后全国第二个加入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APMEN)的成员口岸。厦门还积极对标世界先进港口,主动降低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引航费等政府性收费标准,每年为进出口企业减少成本约1.6亿元,目前口岸进出口平均成本分别为402美元/TEU、341美元/TEU,居大陆口岸沿海最低水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