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贸片区一瞥
厦门自贸片区行政服务中心
佳格葵花籽油项目生产线
三年前,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改革试验在厦门开启,厦门由此走入“自贸时代”。
三年来,在厦门自贸片区这块“试验田”里,结出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一照一码”、市场准入领域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一批创新硕果。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厦门自贸片区充分发挥全市改革创新引擎作用,三年累计实施234项试验任务,在投资、贸易、金融、两岸交流合作、法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一批重点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成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关键词 制度创新
持续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在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的大楼外,原本写着检验检疫局字样的牌子,被替换成了“东渡海关航运中心办公区”,牌子变化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深化“放管服”的改革。
4月20日起,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职责和队伍,整体转隶厦门海关,统一以厦门海关名义对外开展工作,这一机构改革,不仅能优化职能部门的作业流程,还能降低企业的通关成本,提升通关效率。
“之前货物通关和查验需要先报检再报关,而如今报关报检可以同时进行了,时效更快了。”厦门国贸报关行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凌说。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风险防范为底线,厦门自贸片区的改革步伐格外稳健。在监管创新方面,片区形成了以航空维修为核心的服贸监管创新系统集成,打造全市产值最大、创新叠加程度最高的服务外包园区,并首创“修理物品+保税仓库+加工贸易”一体化监管模式。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流转开展包修合同项下服务外包业务,合同总价2.2亿元,为企业减负2039万元。
围绕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片区将贸易便利化机制创新转化为新增长动力。比如,率先实行“多规合一”,项目审批时限压缩2/3;在国内率先实施口岸“三互”合作、“一站式”查验通关改革,厦门口岸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出台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等清费降负举措,每年可为港航企业节省上亿元的费用……
“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最大‘优惠政策’。”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此,片区在吸引企业落地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在区内的生根与发展,牵头实施“千百十”服务计划,与企业密切联系,受惠企业1000余家。同时,以系列改革创新成果吸引更多新企业、新业态落户厦门,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
如今,依托近百项领先全国的登记制度创新,片区的投资虹吸效应显著。自挂牌起至2018年3月31日,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新增企业34948家,注册资本5559.58亿元,累计已实有企业43048家、注册资本7011.58亿元,企业注册数较挂牌前净增长近5倍。
关键词 系统集成
平台建设促产业转型
在厦门自贸片区建设的三年间,总结提升一直是决策者们的共识。通过强化系统集成,提升政策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1+1>2”。
“通过重点产品平台的建设,我们找到了落实制度创新的有力载体。”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来,片区聚焦平台核心目标,将制度创新系统集成始终贯穿于平台建设始终,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平台产业集聚功能逐步放大。
以航空维修产业平台为例,厦门自贸片区通过持续争取政策,海关特殊监管区外航空保税维修试点落地,同时,加大产业扶持,制定2017—2020航空维修扶持申报指南及人才激励政策,开展航空维修人才职称评审改革试点。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加持下,航空维修产业活力逐步凸显。
航空维修行业产值实现了“三年三步跨越”,2016年首次成为厦门市的百亿产业链,2017年,产值突破130亿元,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建设步入深化拓展期。服务国产大飞机战略,中国商飞与太古飞机达成培训合作协议,探索多方合作航空服务研究中心。如今,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产值占全国的1/4,拥有太古、新科宇航等14家知名航空维修企业,成为全球重要的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
以制度改革创新助力产业发展,厦门自贸片区大力打造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进口酒、跨境电商、国际航运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形成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航运物流、国际贸易、高端制造、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等七大产业。
新兴产业正在为自贸区发展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三年来,厦门自贸片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引进金融、类金融企业5000多家;区内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累计完成租赁飞机60架、金额56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三大飞机融资租赁聚集区;跨境电商发展迅猛,2017年实现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4799.06万件、货值36.64亿元、比增18.68%;整车进口实现重大突破,截至2018年3月15日,累计进口平行汽车117台;2017年厦门口岸进口酒3.12亿升、比增61.35%,成为中国第三大进口酒口岸,其中进口啤酒连续三年稳全国首位,占全国进口总量26.8%。
关键词 对台特色
探索两岸融合新路径
几年前,受厦门自贸片区政策吸引,台湾创客曾信轩正式入驻位于海沧园区的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创办了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企业增值服务的跨岸信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去年7月,60万元“开办补贴”实打实地进了银行账户。谈及感受,他说,企业初创,根基未稳,资金对发展帮助很大。
两岸青创基地于2015年6月16日揭牌成立,是大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海关监管区域内、服务两岸青年的创业基地;当年10月15日,由国台办授牌,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基地。“受益的台湾创客不仅仅是曾信轩。”基地负责人曲舰艇说,根据扶持办法,对台湾青年创业者提供开办补助、住房补贴、租金补贴、贷款担保补贴等方面支持。此外,还允许其以个体工商户身份,且无需外资备案进驻。
如今,除了两岸青创基地,同样位于厦门片区内的云创智谷也成为又一个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创基地。数据显示,入驻创客平台的台湾企业或团队有190多个,台湾创客近300人。
对台是厦门片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双创”之外,还构建起自下而上、以点带面、互利共赢的两岸交流合作新领域、新平台、新机制、新途径。以“台企快车”为例,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这为台企落户开通了“绿色通道”,推荐引进投资项目的入区咨询、代办商事登记及地址托管等事宜“一站式”代为办结,“对资料准备充分的台企而言,到厦门自贸片区投资最快一天就能完成项目审批”。
不仅“开门”,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还为台企“引路”。比如,针对台企对人才供应链的需求,探索台企在厦门片区投资教育培训机构,支持厦台两地高校合作设立人才供应链机构,鼓励台湾创业馆等涉台双创空间做大附属专业服务。再如,大陆首家台商独资海员外派机构、大陆首家台湾独资机构等台企机构纷纷入驻,满足入驻台企后续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一带一路”
扩大开放把握发展新机遇
挂牌成立三年来,厦门自贸片区逐渐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窗口。搭乘“一带一路”的东风,高端产业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而植根于本地的企业“走出去”的内生动力也显著增强,借助中欧(厦门)班列等国际物流新通道,走向世界市场。
中欧(厦门)班列于2015年8月16日正式开通,是全国自贸试验区开出的首条中欧、中亚班列,实现了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的无缝对接。此后,它又成为中欧安智贸计划的首条铁路线试点,通过中欧海关之间以及海关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对集装箱及箱内货物全程监控,建立安全、便利、智能化的国际贸易运输链。
目前,中欧(厦门)班列已开通厦门联通阿拉木图、莫斯科、汉堡、杜伊斯堡、布达佩斯等5条线路,且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台湾地区,形成一条跨越海峡、横贯亚欧大陆的物流新通道。
数据显示:自开通以来截至3月底,班列累计发运291列,累计货值46.8亿元。也因此,业内人士评价说,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厦门的开放发展开拓了新的试验田,而“一带一路”建设则为厦门从这一节点向外延伸,提供了放射线,与国际市场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截至2018年3月,片区累计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146家,合同利用外资37.18亿元;引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136家,合同利用外资38.28亿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455.2亿元,增长25.2%。对接国家丝路基金,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代理清算群辐射“海丝”沿线,16个国家和地区在厦开立73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574亿元人民币。
今天的厦门片区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未来将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与沿线国家、地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水平;在巩固现有基础上,放大“金砖+”效应,深化国际间关务合作及信息联通,强化中欧班列、汽车口岸等对接枢纽,扩大贸易往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