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民力 发展海洋事业
王日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从秦汉到明清的历代帝王,都把海洋活动作为实现其政治、军事、经济与外交目的的工具,因此,几乎所有重大的海洋活动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组织开展的。如西汉的汉使南亚航行,三国的朱应、康泰南洋之行,宋元明的徐兢奉使高丽、亦黑米失四下南亚、杨廷壁三使俱兰、周达观出使真腊以及郑和下西洋,都是经由皇帝亲自决策的行为,其船队成员也都是由朝廷内臣、政府官吏、军事将领及士兵组成。官府往往限制乃至禁止民间的海洋活动,在唐代,虽日本来华的“遣唐使船”络绎于海上,但王朝的子民却被禁止出海。
到明朝洪武时期,规定“寸板不许下海”。随着明朝政治威势的减弱,官方自动放弃了在海上的积极作为,郑和下西洋开辟的海上航线被沿海居民利用,发展起私人海上贸易。官方在失去了控制力之后,曾视民间海上活动的人群为“自弃王化”者,竭力加以镇压,这是官方错误地把民间海洋发展放到自己的对立面而导致的恶果,也直接制约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抑制了海丝的畅通。其实,假如我们的官方海上力量与民间海上力量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我们就更有实力来对付早期的西方殖民者。
新时期海丝建设,需要调整的政策思维应该是官方主导、整合官民力量而发展海洋事业,这将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的思想文化基础,也将是引领我们在与海丝沿线国家建立互联互通、患难与共关系的内在动力。
厦门是近代兴起的港口城市,在21世纪海丝建设中居于战略支点的地位,这既是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民意,势必具有良好的前景。我们理应继承海丝传统中的官方主导、协同民间的优秀遗产,进一步凸显其生机与活力。
重塑厦门 海洋城市文化形象
苏涵(集美大学文学院教授)
海洋和海岛自然景观,是厦门之所以为外界称誉的关键;海港、城市所蕴含的海洋城市文化特质,又是厦门之所以美的关键特质。厦门要想成为未来海丝“链条”中引人瞩目的一环,就必须在重塑城市形象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延续和发展她的海洋城市文化。厦门的发展指向,尽可能地保留她的自然之美,是最为关键的基础。为此建议:
以立法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海洋景观,使之成为这个城市形象优化的永恒基础;已经完全人工化的环岛路上,应当适当增加一些传统风格的或闽南式的塔楼、牌楼、寺庙、园林,以及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雕塑等,使环岛路更加具有可以观赏的文化内容;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大厦门港的建设中,形成一种海洋自然与现代港区和谐依存的建设理念,使其成为未来展示厦门海洋城市文化的重要景点;在高集海堤拆除、改造完工之后,打通海上航道,由政府主导开通一个以船为交通工具的“环岛海上旅游公交线路”,不仅增加游客海上环观厦门的旅游项目,而且可以提高对厦门城市形象的认识;尊重与海洋相关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延续一些有特别意义的民间和民俗文化事项;保留周边海域原有的传统渔业方式;开展关于厦门的海洋文化、海市文化,特别是“以港立市”发展路径中的港市文化的研究。
共建“海上文化走廊”
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教授)
海丝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由东西方地区国家和人民共同发起开拓的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航线,同时更是一条世所罕见的推动东西方文明接触与交流对话的海上文化大通道。在建设21世纪新海丝过程中,应当切实运用好传统海丝的丰富文化遗产,重新构建21世纪新海丝的文化版图。
应当重新认识传统海丝文化遗产的价值,推动新海丝文化认同的建构。尤其是有必要突破以往将海丝文化遗产局限于海洋史迹的狭义遗产观。海丝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除了留下丰富的文物史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催生出了彼此相互欣赏的文化认同感,这些都是见证了中外各方参与开拓海丝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历史上多元文化包容共生的深刻反映。必须重视从更为宽阔的视野来认识传统海丝沿线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产资源,从而推动新海丝“开放包容”文化认同的建构。
以海上文化走廊视角来统领海丝文化建设。海丝实际上是一条沟通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的海上文化走廊,具有明显的走廊遗产特征。新时期,作为具有共同历史遗产的文化共同体,共建“海上文化走廊”,无疑可以成为推动中国与海丝沿途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一把关键钥匙。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种“海上文化走廊”的新视角来统领海丝的文化工程建设,与海丝沿途各国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海丝文化遗产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使得“海上文化走廊”重新成为联系中国与海丝沿途国家和人民的文化纽带,从而为21世纪新海丝战略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时代赋予海丝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使命。
探索新常态下文化输出之道
郭肖华(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院长、教授)
厦门具有浓郁人文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现代开放的海洋文化、久负盛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文化、爱国爱乡的华侨文化。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其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无论于古于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处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文化品牌资产的有效发掘和应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品牌的价值在于其对内的聚合力和对外的影响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厦门文化品牌提升方略,应在全面了解厦门文化品牌的生态前提下,着重了解与提炼文化品牌的关键元素,聚合对外交流与输出的核心价值;文化品牌的传播,不但要有包装表层文化样式,更要有深入挖掘结构层的生活方式和核心层的价值观念,不仅传播文化样式,更要传播品牌背后的文化精神。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文化品牌的传播具备了丰富的表现方式和载体选择,我们应该主动探讨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面向“一带一路”特定背景与区域的厦门文化品牌传播新思路,依托现代数字技术,为厦门区域文化品牌在“一带一路”的辐射与输出、展演与渗透中,提出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解决之道。
目前,厦门文化品牌的提升至少可以去做四件大事:拍摄一部宏大叙事的影视作品,如表现鼓浪屿最丰华时期传奇家族创业史和国恨家仇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鼓浪风云》或史诗式电影《陈嘉庚》,以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厚度;举办一次跨界的多媒体剧场演出——把两岸原创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与影像交互、装置、时装设计等进行跨界实验,打响厦门以创意为核心的舞台演出品牌;设立一个厦门故事馆——以历史截面式、情景体验式、融入生活式把各个历史时期厦门的城市韵味层层晕染,提高文化旅游的质感以及厦门市民的存在感;出版一套“城市记忆”的纸质、电子交互书——以口述历史、文学写作、影像记录等形式相结合的城市人文读本(纸质、影像、网络交互)。
重视海洋生态意识教育研究
张克锋(集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厦门是一座有名的城市,但厦门的有名,最重要的不是因为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积淀的厚重,而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美丽。美丽,这是厦门这座城市的最大特点、最大魅力。
厦门的美在何处呢?主要在于海,以及良好的生态。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没有海,厦门就没有特色,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厦门也将顿失魅力。厦门市委提出,要加快把厦门建设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这个决策值得所有厦门人甚至全中国人期待!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厦门无疑会同时成为21世纪海丝上最美丽、最有个性和品位、最有魅力的城市。
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觉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海洋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海洋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是生态的一部分,生态意识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但在我国长期以来被忽视。在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政府对海洋生态意识的宣传力度、对海洋生态意识教育的投入都很不够,民众的海洋生态意识还很薄弱。为此建议:
由市委宣传部、市环保局、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厦门市海洋生态宣传教育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由市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一批海洋生态研究及宣传、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负责调研、提案、制订计划等;海洋文化研究机构应加大海洋生态意识宣传、教育方面的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