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的老龄化速度几乎是世界之首,但多数人“不知老之将至”。近日,台湾《联合报》与连锁超市合作的“迈入超高龄社会——年轻人认知与态度大调查”发现,台湾20至49岁的青壮族群,关注的社会议题以就业及食安为主,对老龄相关议题相对冷漠,针对老人的捐款比例,甚至比流浪动物还低。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随着两岸都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有保障地生活,已成为两岸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据了解,台湾的养老事业在2001年就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在老人照护、医疗保健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大陆也对养老产业发展做了明确规划,成长空间颇大,可以说两岸养老产业合作前景广阔。然而,这种合作才刚刚起步。究竟两岸养老产业该如何互补发展,才能为更多老人提供有品质的养老服务呢?
很多人不知道阿公阿嬷喜欢吃什么
“迈入超高龄社会——年轻人认知与态度大调查”称,台湾地区将于2018年跨入高龄社会,推估2025年更将成为超高龄社会,即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两成以上。如此惊人的老龄化数据,势必对主要劳动人口带来影响,同时代表有愈来愈多的银发族需要被关心与了解。但是,根据本次调查,台湾的青壮人口对于即将面临的“银发海啸”却少有危机感,实际付出的关怀也偏低。
调查显示,近七成台湾民众有年满65岁以上的家人,但仅有16.9%的民众每个月和这些长辈见一次面,其中住在6大都市的民众,有82%表示无法和长辈见面是因为居住距离太远。即便见面了,有86.7%的人认为长辈的生活没有需要协助的地方,超过五成和长辈互动方式,只是吃饭及看电视。
“阿公阿嬷都知道孙子喜欢吃什么,但如果问年轻人知道阿公阿嬷喜欢吃什么?很多人会说不知道。”岛内某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说,“少子化让年轻世代习惯被照顾,却忘记回过头关注老年人的需要,时间一久互动也就少了。”
老人议题似乎是募捐的“票房毒药”
虽然有高达近六成的人表示最关怀的对象是老人,但对老人实际付出的关怀行动却偏低。对于20到49岁的民众来说,最关注的社会议题分别为工作就业(35.4%)及食品安全(31%),人口老化快速虽然位居第三位,但仅13.7%的人关注。
少关心自然也就影响到捐款意愿,以近一年曾参与捐款的青壮年民众来看,有四成四选择捐款给儿童及青少年,仅18.8%曾捐款给老人。
从连锁超市的募捐成果来看,也能感受到年轻族群对于老龄议题的忽视。统一超市公共事务部部长林立莉感慨,做了20多年公益活动,各类议题都做过,老人议题却总似是“票房毒药”,只要一推出,该档期平均募捐数字就会掉下去。“台湾地区是全世界老化最快速的地区,对老年议题投入刻不容缓。”林立莉说。
观点亮剑
两岸联手让老人有更多选择
中华中医药文化传承工程委员会主席 李德民
养老必养生,这是当下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陆相对规范化的养老体系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在经历了第一代的政策型养老院模式、第二代的企业公寓型养老模式和第三代的社区型养老模式后,现今正在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养老时代,例如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尽管当下的诸多养老模式各有千秋,但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休闲化、产业化的特征。但是,各种养老模式都存在着对养生养老与健康养老的缺乏。
我认为,海峡两岸可以广泛交流养生养老的经验,并利用海峡两岸各自的地理、气候、自然景观的区位优势与特点,开展异地养生养老、旅游养生养老、中医养生养老等产业合作与人才培养。
台湾中华海峡两岸长期照顾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 邱孟秋
台湾早在1993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台湾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至少要比大陆提早了20年。因此,台湾积累了较多的养老产业发展经验,比如说,在台湾做养老都会提到一个概念——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它由专业人员为老年人规划与提供自理、半护理、全护理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从专业化与规范化方面来说,台湾的这种模式显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大陆在2000年也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因人口基数庞大及老龄化速度快,更是急需长期照顾的相关人力及产业投入。既然,台湾在发展长期照护服务业方面经验相对丰富,两岸同文同种、语言相同,具有合作发展之潜力。两岸应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中共同的孝道文化,分享交流养生智慧、养老经验,并透过市场化机制,让两岸老人享有更多样化的选择。
海西创业大学执行委员会副主任 许金钢
近年来,大陆市场对老龄用品、辅具和保健品等需求十分旺盛,以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市场投资热点。同时,养老房地产业市场供给走旺,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各路资本竞相投入。因此,大陆养老产业发展优势十分明显。
台湾的养老产业有成熟的运行经验与成功的运行案例,而大陆拥有全球潜力最大的养老市场,健康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只有通过强强联合,调动两岸方方面面的力量进入涵盖养老住宅、医疗护理、日常消费、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并展开合作,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年轻人不愿做志愿者 “老人”照顾“老老人”
延伸阅读
“吃老啊,无用啦!”是部分长辈可能常挂在嘴里的一句话,过去不少人对老年人有着容易生病、虚弱及失能等刻板印象,或多或少让年轻人对老龄议题望而却步。但愈来愈多公益团体透过创意活动,希望提供年轻族群更多与老人互动的机会。年轻志愿者的投入比率依然偏低。
有些基金会的志愿者年龄也都有偏高趋势,60岁以上志愿者超过九成,形成“老人”照顾“老老人”的状况,而台东、花莲35岁以下的青年志愿者比率仅4%。
“以前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服务老人就是要喂饭擦口水,但其实老人需要的只是关怀。”老人不一定只是被照顾者,也有很多展现生命价值的活跃老人,只是缺少与年轻人沟通的机会。
另外一家基金会执行长郑文琪表示,年轻人多数不会想到老年生活要怎么过,但只要让他们实地进入相关场所,想法上很快就会改观。为了吸引年轻志愿者加入,他们提供在地大学生的工读机会。郑文琪说,年轻人一开始与老人家相处,难免会不知所措或不习惯,只要有人从旁引导,很多人在花时间陪伴或帮助老人家后,最大心得常就是“学会珍惜现有”。
网友微评
@松筠之节何所求:这几年福州的养老院开了不少,可惜有品质的不多。我参观过台湾的敬老院,最大的特色就是注重管理细节,很有人情味。希望两岸之间的合作,能在这方面多交流、多沟通。毕竟硬件设施好配备,但人才的培养及制度建设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酸辣白菜c:特定地点的养老,大多数老人未必具备这样的物质条件。加之,老人精神上的获得感,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并老有所为,对老人健康更有好处。此外,购买的养老服务,远没有家人的照顾贴心温暖。建议政府应该多一些基础性、普惠性的制度设计,让大多数老人能更好地实现居家养老。
@T830:大陆到2025年预计60岁以上老年人将突破3亿人,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听说,台湾在养老方面有不少经验,希望福建与台湾多展开合作。据说,厦门已经有引进台湾经验的高端养老院,希望福州也能尽快跟进。
@圆圆圈圈圆圈圆:等我老了,80岁以前肯定选择居家养老,希望社区能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在家就能养老。等到生活不能自理,我会选一个温馨的养老院,和老伴老友一起入住,有尊严地离开。所以养老院一定要提供医养结合,义工专业服务,希望把台湾长庚养老院移植入闽。
把“夕阳事业”
打造成“朝阳产业”
虽然大陆养老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空间巨大。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两岸养老产业链上的优秀业者可携起手来,寻求适合的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共同打造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养老服务业。不过,目前两岸养老产业合作还需逐步解决融资、用地与护理人员招聘等问题,而这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两岸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另一方面,大陆养老机构在融入台湾管理经验的同时,还应当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开展差异化经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此外,养老产业还可对接服务业、制造业、旅游业、医药业等行业,通过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推动两岸养老产业合作向纵深发展,一起把“夕阳事业”打造成“朝阳产业”。
关键数字
台湾高龄社会认知调查
1
20至49岁青壮人口中,仅16.9%的人每个月和家中65岁以上长辈只见一次面。
关键数字
18.8
20至49岁青壮人口中,仅18.8%的人曾捐款给老人。
20
2025年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20%。
100
2016年台湾地区人口老化指数将达100%。
(老化指数为65岁以上人口除以14岁以下人口,乘以100,是衡量一地区人口老化程度的指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