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春风”起 花香飘两岸

厦门三月春意浓,风起白鹭岛,花香飘两岸。一片43.78平方公里的新区正以扶摇直上之势,成为改革的热土。

2014062110363593763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起航,厦门由此正式跨入自贸新时代,由此激活一池春水。在这里,改革的脚步与时间赛跑,创新的落地与时代共振。“两岸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多重优势,改革红利的“溢出效应”,营商环境的“国际范”,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新兴业态的集聚化,让厦门自贸片区,不到一年,喜报频传,交上“高分”答卷,挂牌起截至2016年2月底,累计新增企业9228家,注册资本1364亿元。2015年片区服务业、工业、进出口额、集装箱吞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迅猛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厦门经济“新引擎”。

创新新高地

首创范本全国推广

在湖里机场片区,部分商务楼宇已接近“满员”,一大批跨境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新兴行业正抢滩入驻;国际邮轮母港片区愈发活力四射,人流、物流、商流在此汇聚……

“过去通过海外代购或者电商平台购买奶粉,品质没有保障,时间更得不到保证,现在可以直接买到需要的奶粉。”厦门海沧区的市民武先生说。在夏商风信子进口商品直购中心,消费者可以享受全球同步的跨境商品直购体验,这里也是全国自贸试验区单体面积最大的直销中心。自贸区成立以来,厦门市把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作为一项惠民举措,出台促进措施办法,试行进口货物“集中申报、分段担保”模式,给企业开“绿灯”,让民众享福利。如今,厦门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食品、化妆品、服装服饰、数码电器等。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创新的新高地。“一照一码”在全国复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评为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获国台办授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厦门片区出台了90个创新制度和政策举措,其中全国首创22项,不断探索出一批具有厦门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加快打造制度创新的新高地。

一路“绿灯”,创新审批。厦门首创商事登记“一照一码”,树立全国“一照一码”典型范本。实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实现一网流转,一表申报,一趟取照,立等可取。率先推行“多规合一”城市治理体系,形成一张图纸、一个平台、一张表格、一套机制的“四个一”工作机制。

抢“先”一步,政务高效。厦门建立“一口受理、部门分办、统一出件”“一站式”服务机制,实现审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业务协同和全程网上审批;率先全国推行国地税一窗联办,税控发票网上申领、“手机领票”等服务举措,促进纳税便利化;创新试点实施“四合一”服务,时间压缩3/4。建立“降成本、优环境”工作机制,率先试行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

环境“国际范”

一流标准机制护航

厦门市委、市政府做强做大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结合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对照国际一流城市标准,围绕市场宽松有序、政府高效透明、社会多元包容、开放便利可控、法治完善成熟、要素汇聚高效、设施完善便捷的目标,提出了七大任务、30项具体措施。

降成本优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厦门市全面梳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基金,逐项清理不合理、标准偏高涉企收费和事项,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区域经济竞争力,出台系列降成本政策措施,并率先试行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截至2016年1月底,免除7538箱、补贴410万元。

线上线下服务,多部门联动保障。厦门市率先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链接建立“一点接入、多部门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律服务与司法保障体系。率先构建与国际接轨、市场化运作的纠纷仲裁与协调等法治化机制,积极服务保障自贸区的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立国际商事仲裁院、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立自贸试验区法庭、自贸试验区检察室,创新设立涉台涉企人民调解委员会。

“信用厦门”,给知识产权安上“防盗门”。厦门市率先建立厦门自贸片区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成立厦门自贸片区知识产权智库;率先出台厦门自贸片区知识产权评议办法;全国首创第三方信用评级,建立健全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共享制度、信用承诺制度、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和社会共治制度等全国首创改革措施;厦门市社会信用信息在线上报工作平台上线运行,推动公安部自然人身份认证系统在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厦门”网站的应用,成为全国第二个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人行征信系统可并行查询的地区。

投资快车道

精准扶持快步发展

要想投资见效快,“用户体验”是关键。以湖里区为例,厦门市首创“互联网+招商”的服务模式,开辟湖里商务信息手机APP, 打造面向海内外投资者、广大群众的一站式信息服务超市。“从园区的规划、建设、注册、招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服务。”云创智谷相关负责人蔡艺辉说,湖里相关部门与街道开展上门服务、宣讲最新政策、第一时间解决困难。该园区自今年7月启动招商以来,入驻企业已达到130多家。

开出清单,指路投资。厦门自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的管理模式以来,外商投资办理时间由3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起至12月底,厦门片区共有439家外资企业享受负面清单改革的成果,合同利用资本155.45亿元,同比增长14.92倍。此举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份全面的准入指南,也大大增强了外资政策的透明度。

企业减负,政府简政。厦门率先实行“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截止到2016年2月,厦门片区新设“一照一码”企业7416户,超过福建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总数的50%,并有3722户企业换领新的“一照一码”营业执照。企业提交的材料由实施前的5套35份缩减为1套12份,办理时间由实施前的15个工作日缩减为1个工作日。政府职能也从“三证三号”到“三证合一”,再到“一照一码”,深入推进了简政放权。

“台企快车”,优势凸显。厦门片区充分融合先行先试、产业辐射带动、突出对台经贸交流等政策优势,厦门片区管委会与台湾安侯建业签署合作备忘录,开通“台企快车”服务,为台企入驻厦门片区代为办理入区咨询、代办商事登记及地址托管等事项,吸引台资企业落户厦门片区,分享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实现 “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通过该中心设立台资企业25家,在谈项目63个。

政策扶起来,企业走出去。厦门片区建立企业“走出去”政策促进体系,发挥政策导向和自贸试验区功能优势,鼓励实力企业赴境外投资,加大对境外投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提升对外经济合作的总量和质量;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厦门市“海丝”投资基金和境外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子基金等,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由政府部门、商协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涉外机构等功能板块构成境外投资“一站式”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方式,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投资管理、商务咨询、政策引导、金融支持、法律辅导、财税服务、风险评估等信息服务。

贸易做桥梁

服务两岸亲如一家

2015年11月厦门海关赴台开展关务交流合作与参访,取得了两岸基层海关第一次在ECFA两岸海关合作小组框架下开展关务参访、第一次正式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第一次正式探索推进具体海关业务“三互”合作的重大成果。今年2月,厦门海关和台湾关务署“高雄关”首次对两岸货物进行“监管互认”,实现两岸货物“监管互认”常态化,更好服务两岸经贸往来。

对标国际,一站服务。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完成通关业务、港航物流业务、商贸金融服务及综合业务查询等办理,实现“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该模式被商务部评为2015年自贸试验区8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通过向所有报关企业开放QP系统资源和开放报关单号码资源等系统设置,取消了部分数据传输处理服务费、客户端维护费等收费项目,2015年为企业减负约1510万元。

监管首创,减负而行。厦门市全国首创建立关检“一站式”查验模式,为企业节约重复装卸费用550多万元;全国首创“进境应税个人邮递物品在线申报”,举措可缩短单票邮件的通关时间,审核时间仅需10秒,大幅节省70%的人力资源;全国首创“区域外飞机维修一体化监管”模式;全国首创“保税料件交易”,采用“保税交付”或“征税交付”的方式交付给区外企业使用;全国首创“保税展示交易内销货物电子化分段担保”,截至1月15日,通过电子化分段担保共为企业办理退还税款12.69万元人民币。

服务两岸,厦门先行。厦门充分利用台北—金门以及金门—厦门航次,实现两岸快递货物一周“三进两出”的高密度航次,加强对快件企业的吸引力;2015年8月16日,中欧(厦蓉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正式开通,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同步开通,这已成为厦门片区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无缝对接,拓展区域合作空间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桥梁”;对台湾输大陆食品实施“源头管理、口岸验放”,厦门连续8年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最多的口岸,占大陆8成,已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的集散地; 2015年,共有2批12部台湾车辆搭乘“中远之星”从厦门国际邮轮中心顺利入境,保障旅客检疫与车辆查验“无障碍、零等待”,服务两岸交流。

责任编辑:杨文倩